新华社柏林7月3日电 专访|全球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系统性干旱风险——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干旱问题专家采加伊
新华社记者褚怡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项目官员、干旱问题专家丹尼尔·采加伊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人类已步入新的干旱时期,全球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系统性干旱风险。
“干旱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问题,而是冲击整个社会结构的系统性风险。”他说,“它的影响远不止于粮食生产,任何行业、任何经济领域、任何国家都无法幸免。”
采加伊指出,干旱的破坏力在于它带来的“连锁式”和“螺旋式”冲击。当前全球干旱正呈现出新的特征:发生频率更高,强度更大,波及范围更广,并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其中,“骤旱”现象尤为值得关注,这是一种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迅速恶化的极端干旱,常常在缺乏足够预警的情况下,对农业、水资源和城市运行等造成冲击。
传统的干旱应对思路已经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我们在谈干旱时,不应只是抬头看天空有没有下雨,更要问:我们的土地是否还能耕种?我们是否还有能力恢复受损生态系统?”他说。
据最新发布的《2023-2025年全球干旱热点地区报告》,2000年至2019年间,全球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上升了30%。尽管干旱常被视作“沉默”的灾害,但其影响却无处不在。
近年来,关于干旱的讨论正在发生变化。“我们不再只谈干旱对生命和生计的影响,而是开始关注其经济后果。”他说,一些国家每年因干旱造成的损失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0%。许多国家仍在“事后响应”中疲于奔命,缺乏应对干旱的前瞻性机制。
采加伊说,目前,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制定了干旱应对计划,但关键在于如何真正落实到行动层面。“我们需要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抗旱作物、建设早期预警系统,还要推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比如土地修复、流域治理和雨水收集。”他说,“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从短期应急转向长期韧性建设是必须坚持的方向。采加伊说,干旱不是农业部门或水利部门一个部门能解决的问题。必须打破部门壁垒。政府、社区、国家之间都需要开展跨层级、跨部门合作。
谈及中国在全球干旱治理中的作用,采加伊表示,中国在土地恢复、抗旱技术推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正将这些经验应用于非洲、中亚等地区,推动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在中亚地区,中国的相关支持发挥了核心作用,也赢得了当地认可。”他说,“在非洲,中国协助当地从被动响应转向系统性韧性建设,推动干旱治理模式转变。”
他指出,许多国家在干旱治理中存在政策短视问题,而中国除了提供技术和投资,还注重能力建设,帮助合作国家增强可持续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