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浑身插管”之苦,“无管”微创引领胸外科技术革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25 15:57:35
来源:新华网

告别“浑身插管”之苦,“无管”微创引领胸外科技术革新

字体:

新华网北京8月25日电(记者刘映)近日,一场“不同寻常”的肺小结节微创手术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手术室进行。“不同寻常”的是,这位患者并没有插“三管”(双腔支气管导管、胸腔引流管、导尿管),仅通过喉罩通气联合神经阻滞等技术,在浅麻醉、自主呼吸状态下进行手术。约20分钟后,手术便顺利完成,患者也很快苏醒。

从传统“浑身插管”的大开口手术到“无管微创”(Tubeless VATS),这项由中国胸外科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何建行教授团队首创的无管微创技术,引领了胸外科医学技术革新,帮助患者告别“浑身插管”之苦,实现更快恢复、更短住院、更好体验。

作为以胸部疾病诊疗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北京胸科医院也率先引进了这项创新技术。“医院持续推进‘强专科、精综合’的发展战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支撑的诊疗平台,让更多患者享受到精准、微创、快速康复的优质医疗服务。”北京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晓北说,开展无管化手术,需要胸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超声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协同服务,才能为患者“保驾护航”。

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手术室现场

从“三管”到“三无”,技术革新背后是外科理念的跨越

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刘志东表示,无管技术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外科理念的重大跨越,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外科理念真正落地。无管技术是快速康复外科(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依赖于两项核心进步:一是麻醉技术的提升,采用喉罩通气替代传统气管插管,避免对气道黏膜的刺激,同时减少肌松药使用,从而保护患者自主排尿功能,免去导尿管;二是胸腔镜微创手术操作的精准化,在彻底止血与精细解剖的基础上,许多患者已不再需要放置胸腔引流管。

“这一切都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再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创伤与痛苦。”刘志东强调说,无管不是为了不用而不用,而是外科与麻醉技术共同进步的结果。与此同时,无管手术对外科医生和麻醉医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该院胸外科主任韩毅坦言:“在肺保持部分通气的情况下进行手术,确实增加了操作难度。我们的操作空间比原来更小,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解剖分离、血管处理等精细操作。这就要求外科医生技术更加娴熟,对解剖结构更加熟悉。”

“无管手术中,麻醉的管理难度也显著增加。”该院麻醉科副主任刘伟说,在非插管状态下,术中生命体征的监控、双侧肺通气管理以及应对咳嗽反射等问题,都需要麻醉医生具备更丰富的经验和更敏锐的判断力。“这其实是一项‘麻醉驱动’的技术革新。”

从胸外科延伸到更多领域,促进手术全流程创新

在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推动下,目前,无管技术不仅覆盖了肺纵隔肿瘤切除、肺段切除、肺叶切除术等多种胸部手术,还在泌尿外科、心脏外科、移植科、骨科、妇产科、心内科等领域实现了跨学科的延伸应用。

“我们医院以肺手术为主,特别是在肺小结节手术中效果尤为显著。”韩毅说,尽管无管技术优势明显,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医院对适用无管技术的患者,有着严格的筛选标准。对于一些复杂的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手术,仍采用常规操作方式,确保患者安全。

刘伟表示,麻醉科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重度肥胖、气道梗阻等高危因素,确保患者心肺功能可耐受术中自主呼吸状态。

无管微创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生理创伤,还大大改善了手术体验和术后生活质量。该院胸外科主任阮军忠说,“快速康复是无管技术最突出的优势。患者术后不再需要长时间复苏观察,多数患者在手术结束两三个小时后即可清醒,甚至可自行走回病房。而传统手术需在复苏室待较长时间。无管化真正实现了让患者获益: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就医体验改善,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无管微创技术的开展,还促进了护理工作的创新。该院麻醉科护士长赵静表示,无管手术显著减少了术前尿管置入、术中管路管理和术后引流护理的工作量,降低了管路滑脱、感染等风险。但同时也对护士应急响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我们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抢救设备、药品、气管插管设备的准备,以及如何配合麻醉医生。所有流程都经过提前演练,确保一旦需要从喉罩转为气管插管,能够立即响应。”赵静说,虽然对应急能力要求更高,但带来的患者获益是实实在在的。护理团队也将继续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围术期护理服务,助力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深入实践。

【纠错】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