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北京即将进入落叶纷纷的季节。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介绍,市属公园构建起“绿废”循环体系,通过土壤改良、粉碎还绿、环境布置等正向循环利用,让枯枝落叶变废为宝,“绿废”利用率同比提升20%。
“绿废”看似无害,但若不及时处理,既占用空间又易滋生细菌害虫。而采取焚烧、填埋等传统处理方式,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近年来,如何破解“绿废”处理难题,日渐引起关注。北京市属公园通过土壤改良、粉碎还绿、环境布置等正向循环利用,让枯枝落叶变废为宝,涌现了不少令人称道的创新实践案例。
国家植物园(北园)的绿化垃圾处理厂通过高温腐熟、粉碎还绿等方式,有效减少焚烧或填埋产生的二次污染,每年处理约2万立方米绿化废弃物,可转化出4000立方米有机基质。这些有机基质能替代外购肥料,可为公园节省成本约100万元。
同样颇具巧思的是“变废为景”的处理方式。如玉渊潭公园将废木料经彩绘、拼接后,制成“机器狗”造型花钵,用于“彩色星河”花园造景;中山公园把伐除杨树的枝干加工成坐凳,还搭建了“昆虫旅馆”,为昆虫提供庇护所……这些公园秉持“最小干预”原则,在“艺术+环保”上做文章,由枯枝落叶和文化艺术融汇成的细腻笔墨,绘就了一道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绽放出迷人魅力,给市民游客带来了别样游园体验。
市民游客在北京市属公园里每一次不期而遇“变废为景”,都烙印着首都花园城市建设足迹,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人们在欣赏这些“小美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保理念和节俭美德的熏陶和影响,增强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这犹如春风化雨,对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大有裨益。
如何推进“绿废”资源化利用,考验各地治理智慧和水平。北京市属公园的生动实践启示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思路一变天地宽。首要的一条就是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以追求废弃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敢于尝试新方法。“一锤接着一锤敲”,通过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推动“绿废”资源化利用不断开花结果。
此外,更重要的是坚持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绿废”治理格局。比如,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鼓励和引导市民游客献计献策;又如,邀请在校学生参与设计,让青春创意在“变废为景”的绿色艺术品中精彩呈现,等等,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唱好“绿废”资源化利用“大合唱”。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近年来,我国资源循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4.01亿吨,同比增长6.5%。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产业产值有望达到5万亿元。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从绿化废弃物到建筑废弃物,从废旧机动车到废旧电子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各地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从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入手,从创造“小美好”做起,稳步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定能持续提升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推动资源循环产业不断繁荣壮大,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这也是北京市属公园将枯枝落叶变废为宝的生动实践给我们带来的有益启示。(杨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