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前沿教育实践
文/《环球》杂志记者 胡艳芬
编辑/马琼
清晨,广州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里,不同肤色的学生们用英语讨论着最近参加科创比赛的经历。这幅图景不仅定格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瞬间,更揭示了广州国际化蜕变的独特路径——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千年商都,正通过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这一特色教育载体,促成从“世界工厂”到“全球智慧枢纽”的转型。
广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承载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它为粤港澳大湾区进驻企业的外籍高管子女,及驻穗外国使领馆工作人员子女提供教育保障,构筑起吸引全球高端智力的基石;另一方面,这些学校犹如嵌入中国教育体系的“创新探头”,在本土化策略、跨文化管理、课程体系融合等方面,持续进行着前瞻性的探索。它们所践行的国际文凭(IB)课程体系的深度本土化实践,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也在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着鲜活样本。
“因材施教”
正午时分,来到广州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随处可见以下这些教育场景。
广州美国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AISG,以下简称美国人学校)的话剧大礼堂里,5个大男孩在舞台中央,与大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动态布景互动,演绎一场自编自导的戏剧,台下坐满了喝彩的学生。戏剧课程是这所学校的艺术必修课。
在广州科学城爱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ISASC,以下简称爱莎科学城学校)挑高的展示大厅,四大学院的照片墙格外吸睛,站在这里,仿佛置身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不同年龄、年级的学生,按照智慧、勇气、正直、服务四种品格,被分入苏格拉底、马拉拉、曼德拉、特蕾莎等学院。他们为捍卫学院的荣誉,在各项活动和赛事中各显其能,展现自我。
在广州市加拿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CISGZ,以下简称加拿大学校)的创客中心,几名高中生正在项目导师的指导下,搭建他们的“城市”。这不是普通的乐高游戏,而是一个涵盖建筑设计、平面绘制、3D打印和激光切割构件的全流程实践项目。他们将天马行空的畅想,通过科技手段变成现实,为构建更美好的城市贡献智慧。
这些只是广州市多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教育日常活动的不同缩影。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理念,便是因材施教,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异曲同工。
“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加拿大学校校长克罗伊·迪恩·基思(CROY Dean Keith)如是说。这种教育理念在学校对学生佳明(化名)的帮扶中得到了体现。九年级的佳明一度沉迷游戏,对学业丧失兴趣,疏于自我管理,体重一度飙升至220斤,学术成绩甚至低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课程标准,面临退学或留级。他的母亲忧心忡忡,向学校吐露了家庭变故给佳明带来沉重打击的实情。
对此,加拿大学校中方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陈伟垣、中方校长易婷,与家长、老师和班主任商议后,决定“两手抓”。学校一是为佳明量身定制了一对一辅导方案,努力提升他的学术成绩;二是积极寻找佳明的兴趣点,帮助他重建自信。“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舞台供学生展示自我,他们可以尝试任何擅长和感兴趣的活动。佳明热爱篮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点。”易婷说。
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不仅让佳明学业逐渐进步,篮球运动更让他重新找到了价值感和自信。到毕业时,他不仅成功减重90斤,顺利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还获得了今年学校运动项目的最高荣誉奖。佳明身上发生的故事,正是该校老师在“因材施教”理念下,倾注心血、耐心陪伴,点燃学生生命潜能的生动案例。
美国人学校校长柏凯文(Kevin Baker)拥有37年的国际教育从业经验,其中30多年在亚洲度过。他说,“我们相信每个声音,都应受到重视。每个人都有权成为他们自己。”在他看来,美国人学校“因材施教”的底气之一,就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200多项涵盖体育、艺术、音乐等多个领域的课外活动。他表示,学校不仅要确保不同语言背景、学习能力的孩子接受相应程度的课程学习,更要分阶段培养:低年级侧重全面发展,中高年级则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专长。
爱莎科学城学校是全面认证的IB世界学校,提供从小学(PYP)到中学(MYP)再到大学预科(DP)的全学段课程。学校奉行“全人教育”,即关注学生智力、身体、情感和社交的全面发展。据学校校长尚之礼(Lee Sanders)介绍,学校通过差异化教学和小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指导。例如,在语言学习中,学校会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分级阅读材料,这种做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适合自己步调的环境中成长。
“学校近三届毕业生成绩斐然,他们成功叩开了世界顶尖院校的大门。从2023年首届毕业生至2025年准毕业生,爱莎科学城学校已自主培养了50名优秀毕业生。截至今年5月12日,学生们已累计获得来自9个国家超过300份全球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其中QS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录取通知超过100份。”尚之礼说。
加拿大学校则以加拿大艾伯塔省课程为基础,同时结合IB PYP框架和AP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积极改变能力的社会责任型终身学习者。
IB课程体系在这些学校中的普遍应用,揭示了一种共同的教学理念,即提供更全面、更具适应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验,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全人教育和探究式学习模式,旨在培养有知识且更能适应未来不确定性挑战的全面型人才。
广州科学城爱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正门航拍图
“忙碌”的常态
“外界有一些偏见,认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完全放养式的教育,很轻松。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学生只是不卷,不是不忙。”加拿大学校校长迪恩的这番话,道出了广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教育生态。在这里,“忙碌”是常态,但它是一种自发的、多元的、充满活力的忙碌。
迪恩以该校一对香港姐妹花为例讲述道:“姐姐今年刚毕业,已收到5所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她在学校戏剧社担当女主角、学生会成员,会演奏两种乐器并在摇滚乐队担任主唱,参加了3个音乐团体和两个运动项目,日常还要策划学校大小活动。今年她获得了学校为毕业生设立的最重要奖项——校长荣誉奖。她的妹妹现在读九年级,正以姐姐为榜样,积极参与学生会服务、音乐社团和运动项目。”
迪恩强调,这种忙碌体现在学生对课后时间的利用上:“我们的学生放学早,在参加完2到3小时的课外活动后,再做功课,而不是在放学后还要花费6小时做功课。我们的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也能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在加拿大学校,各类活动,无论规模大小,都由学生完全自主策划和付诸实施。从预定场地、寻找主持人、DJ(唱片骑师),到准备食物、现场音乐和设计海报,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校只提供必要的协助。
“你可能已经发现,在我们学校,午餐时间是很短的。”爱莎科学城学校校董王浩波说这句话时,正和调研团队一起,穿梭在教学楼间。中午时段,没有人午休,开放的阅读空间、运动场馆、科创中心、管弦乐练习教室、戏剧教室里……到处都是学生和老师。
“一些人不理解,为什么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常把戏剧课作为必修课,道理其实很简单,不仅是因为IB课程特别重视艺术,更因为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艺术素养对他们都非常重要。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才能的呈现,它鼓励每个人大胆展示自己、锻炼自信、培养美感,尤其是乐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国的学子优秀者众,但当他们走出去,往往发现不懂得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不明白以何种形式与不同文化的人沟通。我们相信,加强艺术/戏剧教育一定会显著提升孩子的表达、同理心等方面的能力。”王浩波说。
据了解,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是广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也是让所有学子忙碌而充实的一项重要内容。
美国人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客思维”和“创造者”身份。其STEAM教育在丰富的实践项目中得以体现。学生能够制造无人机、录制播客、制作假肢……这些项目兼具实践性和跨学科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遇到的问题。
爱莎科学城学校的科创中心有六大主题:工程、创意艺术、机器人、人工智能(AI)与编程、多媒体、生物多样性。这种设计能确保学生在不同领域获得深入的学习体验,并促进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例如,机器人项目结合了工程、编程和设计学科;而生物多样性项目结合了科学、环境和数据分析学科,体现了STEAM教育的综合性。
而在加拿大学校,STEAM并非一个独立的部门或项目,而是融入学校整体教育和日常活动中的跨学科方法。这种融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得STEAM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广州市加拿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师生在国际日合影
“共同成长的社区”
在广州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一个被普遍强调的核心理念是“终身学习”,这一要求不仅针对学生,也延伸至所有教职员工和学校管理者。美国人学校校长柏凯文强调,他近年来环游世界就是为了寻找到全球最适合的教师——从亚洲到澳大利亚,从伦敦、剑桥,到波士顿、旧金山,乃至多伦多。他需要了解这些教师的性情、教育理念、经验、专业水平、语言水平,并进行四轮严格面试。
目前,美国人学校拥有110名教师,来自20个不同国家,外籍教师与本地教师的比例为10:1。学校每周三下午固定进行专业发展培训,2024-2025学年共组织了234场外部培训和45场校内培训,确保教师团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普遍将学校、学生和家长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建一个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教育社区,这种“家庭”式的理念是其办学的重要特色。
美国人学校明确表示,其社区是一个“家庭”,欢迎包括学生、家长、领导、教师和员工在内的每一位成员。学校的辅导员也为家长提供社区教育机会,促进家校之间的理解与合作,确保教育理念在家校之间保持一致。
路过爱莎科学城学校的一家咖啡厅时,校务长林钰介绍说,“我们在这里开设家长课堂,与家长沟通教育问题。比如我们会向家长讲解幼小阶段孩子的特点,并对家长开展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培训,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对于中学段孩子的家长,我们会开设一些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辅导孩子学习,也指导他们查看IB课程的众多报告;到升学阶段,则会开设升学指导课程。我们还有近20人的团队,为家长和学生提供5年生涯规划。”
加拿大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家长学院,每两周举办一次家长工作坊,提供教育类、兴趣类、怡情类、技能类等培训。
广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校友网络则不仅是学校社区的延展,更是其宝贵财富,为在校生提供全球视野和发展机会。
美国人学校拥有一个遍布全球的“RAM校友网络”,无论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只要曾是AISG社区的一员,都被视为校友;爱莎科学城学校也建立了“ISA校友理事会”,旨在加强校友与学校的联系,分享资源,增强凝聚力,并鼓励校友为学校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不是要建造更多学校,而是要分享我们的实践;我们要搭建桥梁,而不是竖起高墙;我们想要使广州和广东变得更好。”柏凯文的这番话,揭示了广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立足本土、服务区域、贡献全球方面的愿景与实践。
具体做法上,美国人学校创新推出了社会实践项目和中华文化遗产项目等标志性项目,为学生提供行业实践体验和沉浸式文化项目,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本土文化与社会。此外,该校还主办了华南地区最大的教育科技会议EdTechGZ,旨在整合前沿教育实践,通过分享经验,带动区域教育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加拿大学校的使命中明确包含“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终身学习者,他们能够解决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为全球社区做出积极改变”。
面对扑面而来的AI浪潮,爱莎科学城学校的“科学城科创中心”明确将“AI与编码”作为重点研究和实践领域。爱莎国际教育集团明确表示,将全面推广和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和AI技术,以“重构学校的科学创新教学过程,涵盖教学、学习、研究、考试、评估、管理以及家校合作的每一个环节”。这意味着AI不仅是课程内容,更是驱动教育改革、优化学校运营、深化家校合作的底层技术,全面提升教育的智能化水平。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将继续加强与本地社区的联系,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它们不仅服务于在穗的外籍家庭,更在潜移默化中,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融入本土,为区域教育生态注入新的活力,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互联互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