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陈太波:房颤可治也可防,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在房颤-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30 10:14:12
来源:新华网

北京协和医院陈太波:房颤可治也可防,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在房颤

字体:

不少人觉得“心慌一下没什么大事”,更有人以为房颤就是“跳得快”,休息一会儿就好。但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太波看来,真正危险的从来不仅是“跳得快”,而且是“跳得乱”“跳得没规律”,更危险的是——很多人连自己犯了房颤都不知道。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35岁以上人群约1%患病,45岁以上接近2%,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还会持续上涨。”陈太波介绍,正常心跳是心房和心室有节奏地收缩舒张,而房颤时心房会以极快的频率抖动,血液被困在心房内出不去,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就像定时炸弹,可能突然冲到脑子里堵住血管,就是卒中;也可能跑到腿上、肠子里,同样是大问题。”更危险的是,大约一半的房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尤其是老年人和房颤时间较长的人群,“有些人从来不觉得心慌,直到有一天直接进了卒中病房。”

最便捷的筛查方法就是摸脉搏

房颤的表现并不统一,有的人心脏跳得明显快而乱,有的人只是觉得胸口堵一堵,还有的人只是“走路没以前有劲”。“公众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自我筛查——摸脉搏。”陈太波说,正常脉搏像鼓点,规律而稳定;房颤时往往“忽快忽慢、不规矩,还夹杂着漏跳的感觉”。如果摸到这种情况,再加上有心慌、乏力、活动耐量下降等感觉,就应该尽快去医院检查心电图。

哪些人最应该警惕“无症状房颤”?陈太波点名了三类人:第一是老年人;第二是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或肾脏病的人群;第三是男性。“很多人以为‘没感觉就没病’,但房颤恰恰相反,有症状的反而容易被抓出来,没症状的才最让人担心。”

要不要吃抗凝药?核心在于“脑子里有没有血栓风险”

尽管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但并不是每个房颤患者都需要吃抗凝药。是否需要抗凝,要看卒中风险评分系统,也就是临床常用的“CHA₂DS₂-VA评分”。这个评分包含几个指标:心衰、高血压、65岁以上年龄、糖尿病、曾经得过脑卒中或其他血栓病、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或心肌梗死。

“只要具备其中一项,就建议积极抗凝。”陈太波说,抗凝药不是用来“治房颤”的,而是防止血栓。“有人担心出血,但真正要命的是血栓堵住脑血管。”如果患者有抗凝禁忌,比如容易出血,或者在抗凝过程中仍发生脑卒中,还可以做一种“左心耳封堵术”——相当于直接把血栓源头给堵上。

房颤像一趟“列车”,越早下车越有机会正常生活

房颤大致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类,这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关键环节。

“阵发性房颤就好比火还没烧透,这个阶段是最值得努力的窗口期。”陈太波表示,此时通过药物或导管消融,都有较大可能恢复并维持正常心律,其中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往往高于单纯药物,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作为首选。如果患者体质太弱或合并严重其他疾病无法做手术,则会采取药物控制。

持续性房颤是否需要恢复窦性心律,要看三个条件:症状重不重、心脏结构有没有明显改变、整体健康情况是否允许。如果心房尚未扩大,身体状况还行,仍然可以尝试恢复正常节律。反之,如果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不再尝试恢复,就归入永久性房颤,治疗重点转向“让心跳别太快,保护心脏功能,预防血栓栓塞”。

近年来兴起的脉冲场消融(PFA)技术,则被称为“更安全的房颤消融方式”。“它的特点是选择性作用于心肌细胞,几乎不会伤到食管、膈神经或肺静脉,手术时间也更短。”陈太波表示,目前PFA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未来有望拓展到持续性房颤患者。

手术不是“毕业证”,生活方式才是“长期药”

“严格来说,现在还没有哪种技术能够彻底治愈房颤。”陈太波的观点是,房颤治疗的真正目标,是“症状减少、生活质量提高、卒中风险降低”。无论做不做手术,房颤患者都得学会和它“长期共处”。

他建议患者做到三件事:

第一,饮食上“控盐控油,能少吃就别多吃”,尤其是别对酒抱幻想,“能不喝就不喝,尤其是烈的,最容易诱发心律紊乱”。

第二,运动要循序渐进,“别想着一口气跑十公里,走到微微出汗就行”。

第三,情绪上别老憋着,焦虑本身也可能触发心律失常,有需要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要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些基础病管理好——“它们可能没有症状,但如果管不好,房颤就容易反复”。

“房颤可治,也可防。”采访结束时,陈太波再次提醒,“最可怕的不是房颤本身,而是你不知道自己在房颤。如果能早识别、早干预,多数人完全可以带着房颤活得很好。”(文/逦琛)

【纠错】 【责任编辑: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