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加快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有之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邮政”)以央企担当,将一条条邮路编织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从快递包装循环复用,到“以竹代塑”的率先突破,再到国土绿化的积极推进,一幅绿色邮政的画卷徐徐展开,深刻印证着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循环之道 构建绿色寄递新生态
推广循环包装是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今年7月,在行业公布的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结果中,邮政企业身份证可循环项目、车牌可循环项目、中医药可循环项目3个项目(共公布6个项目)被认为比较成熟,适宜推广。面对快递包装带来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中国邮政将可循环包装作为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探索并推动从“一次使用”向“循环再生”转变。
围绕快递包装循环化,中国邮政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一是丰富产品供给,提升可循环快递包装产品绿色设计和标准化水平。组织研发适用于个人客户,政务、商务等协议客户试点应用的循环包装产品;开展邮政用车牌循环包装优化研究,自主创新研发分离式循环包装;开展医药冷链等寄递场景循环包装应用研究,形成医药冷链循环包装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二是探索应用模式,积极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身份证寄递可循环项目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G2G)是制证中心与办证中心(或派出所)之间邮政寄递业务使用循环包装,每1-2天循环一次;另一种(G2C)是制证中心邮政驻点项目组集中使用循环包装收寄邮件后,经邮政寄递网络路线进行分拣、投递至办证群众,单个循环包装使用次数超15次。车牌照寄递可循环项目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G2G)是车牌照制证中心邮政驻点项目组收寄邮件后,对部分车牌使用可循环包装箱,发往市县车管所后,由投递人员回收循环包装;另一种(G2C)是车牌照制证中心邮政驻点项目组使用循环包装收寄邮件后,经邮政寄递网络路线进行分拣、投递至办理车牌群众,单个循环包装使用次数超18次。中医药寄递可循环项目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B2B)是由邮政驻药厂项目组使用循环包装收寄药品后,投递至医药门店,项目中循环包装箱可使用50次以上;另一种(B2C)是由医院或药厂出药,邮政驻点人员收寄后,经邮政寄递网络路线进行分拣、投递至患者手中。三是强化回收复用,持续开展回收复用瓦楞纸箱行动。明确工作目标,组织各省邮政分公司利用邮政营业网点、揽投网点、邮乐购站点、政企客户等现有资源,打造多种回收复用场景,提升外形完好、质量达标的瓦楞纸箱复用比例。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邮政本年度实现回收复用瓦楞纸箱5314.23万个,省内可循环中转袋使用比例高达98.64%,同城快递使用可循环包装比例达10%。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有效遏制,让每一件邮件都承载着减污降碳的责任。
“以竹代塑” 开辟绿色包装新赛道
为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推动《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今年7月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编制了《“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5年版)》,其中涉及邮政快递业的竹快递袋、竹质托盘等代塑产品。
作为国家邮政局授牌的绿色包装技术研发中心,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绿色包装创新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以竹代塑”倡议,去年年底便率先在行业内开展相关研究,致力于破解塑料污染难题。今年以来,邮政集团迅速推进,科技立项《“以竹代塑”产品在邮件包装的应用研究》,旨在利用竹子产量丰富、成本低、可降解的优势,研发替代塑料的环保包装,例如生物降解竹膜袋等。
近期,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联合全国可降解塑料标委会和可降解塑料制品部分生产龙头企业,完成了生物降解竹膜袋的研发工作。项目组对市面上已有的超市购物等类型竹膜袋进行测试验证,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对原材料筛选、物理性能优化、印刷工艺完善、化学性能验证,以及二十余次的实际测试等,现已研发满足国家行业标准要求、适用于邮政寄递使用需求的竹膜袋产品。中国邮政生物降解竹膜袋的研发应用,是邮政快递业“以竹代塑”行动的首创,这一竹膜袋产品性能优于传统添加碳酸钙的生物降解产品,竹粉与生物降解材料相容性佳,有效避免了浮粉析出导致的运单脱落。
目前,该生物降解竹膜袋已在北京、海南两地启动试点应用,标志着邮政快递业“以竹代塑”实现“零的突破”。这不仅是从源头上减少塑料使用的创新方案,有效降低碳排放,减轻环境压力,更彰显了中国邮政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与科技实力,赋予了“绿色邮政”品牌更深的内涵。
绿动未来 书写国土绿化新篇章
中国邮政的绿色实践不止于业务本身,更延伸至对国土绿化的主动担当,将企业责任融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近年来,中国邮政持续组织“手植一棵树绿化一片天”员工义务植树活动,取得积极成效。为有效丰富员工尽责方式,同时汇聚社会力量助力“三北”工程,在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下,中国邮政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嘉峪关市林业和草原局共同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全民义务植树网”上线“邮驿传情 绿化三北”邮政示范林公益项目,号召企业员工及社会公众履“植”尽责,共建美丽中国。
“邮驿传情 绿化三北”项目选址所在地甘肃省嘉峪关市,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蒙新戈壁前沿,位于“三北”工程三大攻坚战之一“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此处曾出土被公众广泛认知的中国邮政标志性图案——《驿使图》。项目自今年3月在“全民义务植树网”上线以来,已吸引超13万人次参与,募集资金223万余元。这不仅是植树固沙的行动,更是连接古老邮驿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桥梁。
今年六五环境日,中国邮政推出“绿动‘邮’我‘箱’遇未来”活动,巧妙地将“绿化三北”公益与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相结合。各省分公司积极探索将邮政、金融业务推广与该项目融合,既拓展了国土绿化的宣传广度与公众参与度,也让绿色低碳理念随邮政服务深入千家万户。从“驿路烽烟”到“绿色邮路”,中国邮政正以实际行动,为戈壁荒漠书写充满希望的“邮政绿”。
绿色邮路 通向金山银山新坦途
中国邮政的绿色实践,是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探索之路。可循环包装的规模化应用,大大降低了资源消耗;“以竹代塑”的科技创新,开辟了绿色包装的新赛道,赋能新质生产力;“邮驿传情 绿化三北”的公益行动,则展现了企业反哺生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深远情怀。此外,中国邮政持续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优化运输组织模式,不断强化智能运输技术应用;持续推进绿色设施建设,完善设计、设备、材料、施工的绿色低碳建设体系,大力建设屋顶光伏项目,新建处理中心全部同步安排屋面光伏建设。这些绿色实践相互支撑,共同诠释着中国邮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
展望未来,中国邮政将坚决履行企业主体责任,扛好行业“国家队”大旗,借助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开展积极探索,为行业绿色治理提供新路径;依托邮政科研机构,强化科研支撑,为行业绿色治理提供新技术;发挥平台优势,深化与全链条各环节的合作,为行业绿色治理提供新模式。每一步坚实的绿色足迹,都在印证:守护绿水青山,邮政不仅传递美好,更在创造价值,让绵延的邮路,真正成为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