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之夏:64载弦歌不辍奏响“音乐之城”-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7/03

13:3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文旅

哈尔滨之夏:64载弦歌不辍奏响“音乐之城”

2025-07-03 13:32:5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8版 文旅

  新华社哈尔滨电(记者张玥)六月的松花江畔,晚风裹挟着《太阳岛上》的旋律掠过哈尔滨大剧院,6月27日晚,第3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哈尔滨启幕,这座联合国授予的“音乐之城”再次迎来属于它的季节。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我国举办时间最长、届次最多的国家级音乐艺术活动。自1961年夏天开始,这场跨越64年的音乐之约,已超越了普通艺术节的范畴,成为镌刻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基因。

  “哈尔滨有着中西合璧的百年音乐历史和文化传承,音乐赋予了这座城市迷人气质和独特魅力。”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主席彼得·保罗·凯恩瑞斯这样评价哈尔滨。

  原创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片段在哈尔滨大剧院首次公开展演,凭借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精湛的艺术呈现赢得了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而这座大剧院本身,也是“音乐之城”哈尔滨最负盛名的文化设施之一。流线型线条宛如银色绸带蜿蜒于蓝天碧水之间,将飘散在空中的音符串联成故事,这一建筑仿佛是凝固的音乐。

  以“让世界听见哈夏”为主题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共设开幕式演出、全国性展演、“东亚文化之都”艺术周等七大板块,将持续至9月,通过举办3大国际性赛事、79场中外专场演出、3000余场群众性文艺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奉上一场贯穿整个夏季的音乐狂欢,用音乐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示哈尔滨魅力。

  毗邻哈尔滨大剧院的哈尔滨音乐博物馆,向人们讲述着这座城市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第一届‘哈夏’音乐会于1961年7月5日在哈尔滨青年宫拉开帷幕,成为哈尔滨人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馆长苗笛介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工人们用机床零件敲击出《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节奏,少先队员们在青年宫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些黑白影像如今珍藏在哈尔滨音乐博物馆。

  苗笛用赫哲族桦皮胡琴奏响《乌苏里船歌》,曲调婉转悠扬。“《乌苏里船歌》就是为‘哈夏’创作的歌曲。”苗笛告诉记者,20世纪60年代,当时在哈尔滨歌舞剧团工作的胡小石、郭颂、汪云才三人计划以歌唱新生活为切入点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创作一首歌曲。1979年,《乌苏里船歌》终于在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唱响。

  华灯初上,马迭尔阳台音乐会的最后一个和弦消散在晚风中,老会堂音乐厅的灯光次第亮起。两座相隔不过百米的音乐圣地,用不同的方式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在这座城市,音乐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如空气般自然的存在。

  徜徉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社区广场,不时会被一些颇为专业的歌声吸引。少年宫的孩子与白发歌者同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芭蕾舞学校的舞者足尖掠过中央大街的面包石,构成最动人的城市乐章。

  当第37届“哈夏”的悠扬旋律萦绕松花江畔,哈尔滨的夏天更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冯明
关键词:哈尔滨,音乐会,乌苏里船歌,文化,城市,之夏,大剧院,博物馆,世界,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