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百年老楼如何焕发生机-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7/04

13:3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0版 新华走笔

一座百年老楼如何焕发生机

2025-07-04 13:38:5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0版 新华走笔

▲俯瞰广府古城的城墙和护城河。 资料图片

  六七月是上海的梅雨季,找一个不下雨的天气出门是很奢侈的。工作之余,我会在徐汇衡复风貌区附近散步,感受城市的烟火气。

  衡复风貌区的老建筑像一本本打开的历史书,而武康大楼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页——一座船型老建筑,静静矗立在淮海中路与武康路的转角处。无论晴雨,总有络绎不绝的游客举着相机,在马路对面寻找最佳拍摄角度。

  武康大楼始建于1924年。如今,这座百年老楼已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而它的蜕变历程,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上海在城市治理中寻求平衡的智慧——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在成为“网红打卡地”后依然保持生活的本真。

  走进武康大楼,时光仿佛在这里打了个盹。现代化电梯与古朴的建筑和谐共存,干净整洁的楼道里,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投下斑驳光影。我在这里遇见带外孙玩耍的葛阿姨,她讲述的生活变迁故事令人感慨:“当年嫁到这里时,梅雨天积水严重,楼里杂乱的电线像蜘蛛网。”如今这些烦恼已成往事,而这得益于两次大规模修缮工程——2010年世博会前夕的初步修缮,以及2019年更为精细化的全面改造。

  修缮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湖南街道武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柏祖芳回忆,当时设计方提出修缮计划时,居民们并不理解。“直到一块砖意外脱落,才真正意识到紧迫性。”相关部门多次与居民开会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同意修缮。

  修缮期间,居民们曾询问:“为什么修这么久?会不会修变样了?”柏祖芳从修缮单位了解到,大楼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每一块红砖都力求复原当年模样,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居民对待修缮的态度逐渐转变,甚至开始主动参与到修缮建议和社区治理中来。

  室外空间的改造同样充满智慧。管线入地后整洁的天际线,背后是居民晾晒需求的妥善解决。近年来,居民代表、绿化部门和专业机构群策群力,将大楼内废弃沥青空间改造成迷你空中花园。家住花园旁的许益良自发成为“民间林长”,定期照料花草。这种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成为上海“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理念的创新实践与生动案例。

  武康大楼底楼的老麦咖啡馆,亲历了这栋历史建筑蜕变为“网红地标”的全过程。谈及选址初衷,联合创始人王斌说:“查询历史资料发现,原来这个位置也是个咖啡馆,我们就想重建这段历史的联结。”随着社交媒体兴起,这座百年老楼正焕发出新的生机。面对游客增多可能带来的扰民问题,咖啡馆主动参与社区治理,还为居民提供优惠套餐和专属活动。

  “游客眼里是风景,居民眼里是生活。”在这里,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共生。柏祖芳依然每天穿梭在大楼里,关注着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老麦咖啡馆继续为居民提供便利;“民间林长”许益良照料的空中花园里,鲜花和绿植开得茂盛。这座百年大楼,将继续见证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故事。

(王翔)

责任编辑:史梦佳
关键词:居民,修缮,大楼,生活,武康,历史,城市,治理,咖啡馆,建筑